余凯: 有温度的人工智能

作者:余凯
点评:杨静

【静点评】3月22日由静.沙龙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合办的《新智能时代》论坛吸引了200多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产业、舆论界领袖及各界精英参与,6位主讲者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进行研讨。其中,百度研究院余凯副院长的演讲题目是《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他在演讲中,既跳脱出企业技术宣传的常规,真正站在行业的历史高度回顾和前瞻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曲折历程;又能立足于智能革命的前沿实践,勾勒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清晰轮廓。他的演讲逻辑清楚,同时也文采飞扬。虽然只有短短25分钟,但给出了人工智能总体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脉络。关于人工智能的温度,业界多有讨论。余凯的看法是:人工智能尚在春天,离冬天还远。至于对人类的威胁,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15年内不会具备创造发明的能力,因此不可能对人类形成挑战。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余凯关于人工智能温度的思考,明天起将陆续刊出《新智能时代论坛》其他讲者的重磅报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新智能时代论坛》的相关视频报道,请参考今天公众号阅读原文中爱奇艺科技频道制作的新闻。

【余凯】可能很多人今天来静沙龙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到了这里才能够见到一些不光是老朋友,还有一些是传说中的人,平时想见都见不到。群里朋友可能有和我一样的体会:早上起来看微信,发现我是生活在杨静的世界里,因为只要看我的第一屏微信的群,全是杨静的帖子。我和华大基因的汪老师一样,今天一大早从外地搭飞机赶过来的,这个会不敢迟到。我的讲话题目叫《人工智能的温度》。

很多人问我人工智能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平时考虑的是下三个月做什么事情,把识别率提升多少。有人问我,机器变得无比聪明以后,人类的命运如何?也有人问我,你们什么时候能出这个什么功能?我认为基本反应了两种心态,一种是过度失望,对人工智能进展的失望,你们平时干什么的,做事太慢了,科幻电影都那样了,你们还在这里;还有一种心态,过度乐观而产生的焦虑: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做得非常强大,甚至自我复制,能力达到指数级的增长,人类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怎么办?我今天要讲我的观点,这种观点我平时也不想,因为我平时真的只想后三个月项目推进到什么地步,怎么把识别率提高一点点。今天来到这个地方,工程师要有文艺范,文艺青年要有科技范,所以我需要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一下人工智能。

有温度的人工智能,第一层意思,是说高低有度,人工智能并非像你想象的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面没有存在感,而是其实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我也不认为人工智能会发展到夸张的地步,以至于颠覆人类。

第二层意思,我要讲温度,是体温的温度。技术有体温,这种体温来自于一个我的主张,包括很多在座的专家,老师,跟我的主张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做这个技术,不是来颠覆我们的生活的,而是来帮助我们,成就每一个人的。但是除了这个主张以外,我还要跟大家讲我的一个分享,就是说你只有做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才能够取得商业成功。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你做了事情,如果是跟社会的大环境产生共振效应的,跟社会发展的脉搏是共振的,你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就可以放大,就是说我们要做有体温的人工智能伟大的创新企业,其科技产品一定是有体温的。

我跟杨静在PPT里面不约而同地引用《星际穿越》电影里的例子。这个可爱的机器人大家可能有印象,叫塔尔斯(Tars)。前几天我听一个讲座,讲的是星际穿越里面的天文物理学知识,这位讲者是中科院著名的张双南教授,天体物理学者。他说这个电影是硬科幻,和软科幻不一样。前几天看的超能陆战队,那就是软科幻。硬科幻的意思是说,里面有涉及已知科学原理的故事情节,绝对是遵照科学的原理,而科学原理之外的,现有科学没有否定的东西,导演可以发挥想象空间。比如说虫洞,是没有证明存在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天体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否认其存在,所以可以发挥。星际穿越里面很多事情是可以经得起科学推敲的。不光是天体物理的这部分,包括人工智能的部分。我最震撼的部分,是机器人塔尔斯在帮助宇航员操控飞船去试图控制住要坠落的空间站的那一段,那是很精彩的人机协作的过程。为了让飞船对接飞速旋转中的太空舱,宇航员首先会问塔尔斯,太空舱的角速度是多少,因为人不能精确地计算角速度。然后需要通过一个操纵杆,使飞船的旋转和空间站的角速度同步,这样才能保证对接。人知道要这样做,但是做不到用手控制操纵杆,使飞船的角速度那么精确地同步,而机器人塔尔斯可以做到,因为机器可以精确地控制,精确地计算。

我很欣赏这部电影,从人工智能这个角度也是相当经得起科学推敲的。人跟机器是一个协作关系,机器是听从人的指挥,因为人有大局势的判断,但是机器人会在人类不擅长而机器擅长的领域来帮助人。电影导演的科技素养是很高的,他没有展现一个很多电影中那种无所不能,长相和行为和人一样的机器人。

谈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的阶段,让我们看这样的曲线,我叫做忽悠曲线。什么叫忽悠曲线?一开始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比如3D打印机,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改变世界,很激动,过一段时间发现不怎么样,会进入情绪化失望,期望跌到底谷,然后有一些人没有灰心丧气,慢慢地研究这个技术,市场也发展,机会就来了,这个技术开始良性发展。那么我们来看人工智能的技术处于什么阶段?王飞跃老师, 您认为处于什么阶段?是忽悠的阶段吗?

王飞跃:我认为有可能会失控。

余凯:将来有可能会,但是我们讲今天,我认为是处于一个长期增长的开始。

我们从80年代开始回顾一下人工智能历史。1980年以前,我们知道那是AI的冬天,而且有好几次AI的冬天。80年代的时候,是春回大地的时候,那个时候各种神经网络出来了,比如Hopfield网络,Boltzman网络,多层感知机等,还有一个著名成果是BP算法,使得含有非线性隐层的神经网络可以被学习。BP算法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从那天起大家发现从数据中去学习一个非线性预测模型是可能的。

9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用一个词叫草长莺飞,这个时期学界提出了各种理论,各种模型,和各种算法,比如说贝叶斯PAC理论,基于VC维的统计学习理论,还有模型,图模型,SVM,各种各样的算法,EM算法,BeliefPropogation 等。这个时期是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大发展的时代。

再往后十年,2000年到2009年是什么时代?这个时代我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这个时候人工智能是在一些领域产生巨大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的话,是无声无息的,老百姓并不一定感知得到。这个价值在什么地方发生呢,就是互联网行业,三大应用,搜索,广告,推荐。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所有的三个互联网服务所产生的价值都在数量级上打个折扣。我们基本上可以估算,那个十年里面,整个互联网行业做这三个方向,从搜索到电商,差不多是千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互联网服务的点击率肯定要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降,成交率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降。但是那个时候这些技术都是后台技术,润物细无声,虽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是用户不能直观感受到。

再往后看十年,就是今天所处的时代,从2010年到2020年,我形容人工智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个境界不是我们期望的那么高,我们希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可感知一点,更显性一点。但是在有的方向,比如说语音识别,取得了大踏步式的,跨越式的进展。我们现在看到了在语音和图像,这些方向都往前,就是大跨越式的发展,当然前面我讲了三个,搜索,广告,推荐,在这个十年继续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今天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广告,搜索,推荐,这些东西都是在产生巨大的价值。新的是说语音,图像,包括我认为后面的话,自然语言理解,包括机器人也会。这十年里面,技术在很多方向上取得突破。如果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比如像我,是听到雷声的。从产业来讲,背景也更加宏大,那个时候是PC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后面的五年,对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和渗透,还有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帮助让AI的技术从后台走向前台,从不可感知变成更可感知,比如语音,图像,语言。保守估计这十年里面,人工智能技术会产生万亿美元的规模。

我再预测一下2020年到2029年是什么情况,这个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我想人工智能应该是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需求趋势。交互无数不在,以前的交互方式,浏览器是惟一的入口,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的APP在分化浏览器的入口地位,入口在碎片化。而进入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时代,交互入口将更加碎片化。我听说人机交互领域有一个词,移动时代叫portable ,而未来叫backgroundable,背景里面无处不在的交互。还有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需要被解放,因为人天生具有想求新,求奇的能力和愿望。

第二是产业趋势。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王飞跃老师也讲了数据会成为石油,我认为数据可以成为商品,可以定价,可以交换的。先进的智能传感器技术,通过网络互联,在云端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认知,会在医疗,自动驾驶,农业,教育等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是技术趋势。从感知到认知,上个十年语音图像都是感知技术,但是认知,是基于语言符号系统的知识的生成,收集,整理,和推理,让人工智能系统从对信号的处理,变成对知识的处理。如果认知不做好,语言是没有办法做好的,语言和认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趋势是云端结合,有很多的智能会在端上面出现,还有很多在云上做处理,互相配合。

即使到2029年,大家不要担心人工智能的进展会对人类产生威胁。因为这个时候的机器,没有好奇心,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意识。它们是智能的机器人,但不是智慧的机器人。智能是偏工具性的,而智慧会导致创造。智能的机器,可以从事人类不愿意做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扫地,洗衣,甚至是驾驶,常规性的医疗诊断。人类希望做创造性的工作,比如科学研究,拓展知识的边界,或艺术创作。王飞跃老师讲了一个不谋而合的观点,从已知探索未知,这是人的智慧。我看不到任何一个可能,十年后的人工智能机器会去探索新的天体物理学规律,因为它们没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我下面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冬天还会来临吗?

我的回答已经在我前面的讲话里面了我们已经在春天了,夏天还没有到。20102019年,人工智能将会产生万亿级美元的规模。后面看这个产业的规模,每十年都将是一个数量级的变化。到了下一个十年的话,我觉得人工智能在医疗,自动驾驶,教育,农业等等很多领域,都会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组织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面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吧。

 

Tags :

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