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国计算机事业缘伴终生——专访夏培肃先...

【题】与我国计算机事业缘伴终生——专访夏培肃先生
【撰稿人】祁威 王剑
【出处】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8卷第8期2012年8月(人物专访)
【关键词】CCF终身成就奖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颁奖大会上,89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女士(大家都尊敬地称她为先生)获得了CCF首次颁发的“ CCF 终身成就奖”。一同获奖的还有张效祥院士。两位都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计算机事业的先驱。

夏先生是我国最早进行计算机研究的人士之一,并确定了最初的计算机的术语名词。为发展我国的计算技术,夏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教学的正式讲义《电子计算机原理》,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人才。

为坚持中国要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的理念,夏先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

为促进计算机学术交流,尽快地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夏先生主编了我国最早的《英汉计算机辞典》,主持创办了权威的学术刊物《计算机学报》和《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ST)…

为实现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夏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张发展国产高性能计算机,90年代主张研制自主设计的高性能CPU芯片,并都获得成功……

她的一生,与我国计算机事业始终相伴。虽然今年她已经是89岁的高龄,但依然关注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关注着对新生代人才的培养夏培肃院士获得这个中国计算机学会份量最重的奖项,可谓实至名归。

拥有不平凡人生的夏先生让我们充满了遐想。怀着对夏培肃先生的崇敬之情,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大学的夏先生的家。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北大校园的东北角,有几处若隐若现的老楼。房子掩映在古树绿草之中,古朴而又静谧。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杰出女科学家夏先生就居住在里。简单、朴素的客厅因为我们的到来显得拥挤而热闹。我们的到来,她很高兴,谈起她的经历,又仿佛回到了她的年轻时代。她娓娓道来,依稀让我们感受到她年轻时的容貌和一颗对事业不断追求的热情的心。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计算机的?请您谈谈当初被挑选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成员的一些情况。”

夏培肃:我们从1952年秋就决定研究计算机了。本来我是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信网络研究室工作,1952年的秋天院系调整,这个研究室被撤消了。华罗庚就找到研究室主任闵乃大,希望他到数学研究所搞计算机。可闵乃大是电信网络的专家,他正在写专著,不太想去,我就拼命劝他去,因为之前我在国外看了一些资料,认为计算机很有前途。

在搞计算机以前,我在电路方面已经工作了七八年,从大学开始,从线性电路到非线性电路,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后来,我们去过一次华罗庚家里,交谈中,华罗庚知道我以前做过这些研究工作,就决定让我一起去数学所搞计算机。当时我就不再研究电信网络了,而是利用各种条件找计算机的资料来看,所以这次也算是转行。不过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而且过去学的东西也用得上。我喜欢数学,电路理论方面的基础也能发挥作用,所以自己也认为搞计算机很合适。

问:“您当时的工作是实现我国计算机的从无到有,其中的艰辛和历程是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夏培肃:我们从1953年1月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我被评为副研究员,和闵乃大、王传英正式组成我国第一个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科研小组,闵乃大任组长。经过我们三人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开展电子计算机研究的初步设想和规划,除了钻研电子计算机的资料外,还钻研电子管脉冲电路的资料。我们三人在工作上略有分工:闵乃大照顾全局,并重点钻研计算方法和布尔逻辑;我的工作偏重在计算机的逻辑设计方面,同时负责搜集资料;王传英偏重在脉冲电路实验和实验室建设方面。

华罗庚在中科院数学所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办公室,另外分一间平房给我们做实验室。可是数学所从来没搞过关于电的东西,没有器材,所有器材都要自己去跑,没有打印机复印机,看资料都要用手抄。特别是国内没有生产元器件的工厂,都是些美军剩余物资,要去市场上搜集,连示波器都没有。叫工作人员帮忙买个电表,结果买到个安培表,而我们要用的是毫安表(笑)。

1954年,中国科学院把我们转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由钱三强领导。王传英改行学原子能了,闵乃大后来去了德国,当初的三人小组就剩下我一个人在搞计算机了。

问:“请介绍一下周总理主持制定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十二年远景规划中‘计算技术的建立’的规划(1956.6~1967)的背景和意义。”

夏培肃:到了1956年,那时候钱学森他们都回国了。钱学森主张一定要发展计算机。说搞导弹,搞航天事业,没有计算机是不行的。而且钱三强也认识到,要搞原子弹、氢弹,没有计算机也是不行的。所以,1956年国家做12年远景科学规划时,就把计算机列进去了。当时,郭沫若院长有个苏联专家,专门当他的顾问,也主张把计算机列到远景规划里。因为我们在研究计算机,近代物理所就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吴几康和我参加计算机规划。

(按注:1956年国家做12年远景科学规划时,就把计算机列进去了。当时确定了发展计算机的六字方针:先集中,后分散。)

我们规划组在讨论中提出了两个原则性的问题:

第一个是中国研究计算机是依靠苏联还是靠我们自己。当时苏联专家提出了很多建议,他们建议先派一批人到苏联去学习,同时在苏联研制计算机,几年之后,连人带计算机一起回来,再到国内发展计算机。可是大家不太同意这个建议,当然有部分人觉得那样也是可行的。大家的意见是派人去苏联学是应该的,可是国内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计算机,因为国内已经有些基础,我们从1952年到1956年,有4年的工作基础了,吴几康做的示波管存储器已经可以工作了;我做的基本电路已经完成了一些,而且运算器和控制器的算法和逻辑,我已经设计好了。于是,我们是两条腿走路。

第二个是在国内搞计算机,怎么搞?因为很多数学家都是在大学里的,他们都希望自己回大学搞一摊子,就是各自分头去搞。后来华罗庚就提出了6个字的方针——“先集中,后分散”,大家都同意了他的意见。因此规划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时就把全国要搞计算机的人,都集中到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来。然后,在大家都学会了计算机后,再回自己单位去搞。这个原则后来通过了。

问:“1956年到1962年计算所举办了4届为期一至两年的训练班,您作为历届计算机训练班的业务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方面的讲义《电子计算机原理》,您觉得训练班对中国计算机的初创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夏 培 肃 : 计算所成立后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到苏联去学习计算机,然后仿制苏联的计算机,这是第一个大任务;第二个是在国内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方面由我负责。训练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数学,另一部分是计算机,我负责训练班计算机部分,给计算数学那边讲过课,计算机原理是我讲的;后来计算数学训练班出了三个院士:高庆狮、沈绪榜和董韫美。沈绪榜和董韫美他们都是叫我夏老师的,很客气。

一直到1962年,我们一共办了4期训练班,最后一期是和中国科技大学合办的。当时中科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训练班的学生一起上计算机的专业课。四期训练班为全国各行各业,主要是为高校、部队、工业部门,培养了400多名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这项工作是在国内高校还没有培养出计算机人才的前提下开展的,应该说在全国来说都是开创性的工作。这400多名人才后来大部分都是各行各业在计算机方面的领军人物。

问:“您主持研制的107机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夏培肃:我一直坚持中国要有自己设计的计算机。1958年,在我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要研制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后来叫107机。这台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加工调试后,107机。这台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加工调试后,于1960年初安装在北京玉泉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4月,107计算机通过考试,正式开始算题,算的第一个题目是潮汐预报。1960年6月,全国第一次计算机学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我在这次会议上作了关于107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和研制经验的报告。以后,中国科技大学对107机的存储器和逻辑设计做了一些改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07机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迁到安徽合肥,1974年被拆除。107机的研制实现了我多年来希望中国拥有自主设计的计算机的一个梦想,我非常高兴它成功了,也发挥了作用。

问:“您在科研工作的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学术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请您介绍一下您主编或创刊的书籍或杂志。”

夏培肃:1977年,我与许孔时等人合作主编了《英汉计算机辞典》,1984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并被香港三联书店影印,该书于1988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辞典》主要阐明计算技术术语的基本定义和含义,内容包括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包括各种系列机、巨型机、微型机、外围设备、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数据库、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磁记录技术、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元件及工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词条。

1978年,在我的主持下,《计算机学报》创刊,我担任主编。《计算机学报》由中科院计算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以中文形式与国内读者见面,同时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国际各大检索系统提供基本内容介绍,刊登的文章被国际多种著名检索刊物所收录。

1986年,在我的主持下,JCST创刊,我担任主编。JCST是中科院计算所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问:“20世纪80年代,您敏锐地看到了高性能计算发展方向,为之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成就,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吗?”

夏培肃:那个时候,我对计算机是全力以赴的,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计算机,对国内外的计算机发展情况我都相当清楚。与计算机有关的最新期刊,我每次都要去看一看。后来我主持了香山科学会议,并作了主题报告,国际上的情况我介绍得很清楚,主要是讲高性能计算机如何发展,有些什么困难,并且展望了未来的计算机的情况。我详细介绍了美国国家计划如何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他们的高性能计算机起了什么作用,我国还远远没有做到。我的结论就是高性能计算机不是企业行为而是国家行为,而且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因为它的应用面太广了。现在我们计算机的研究上去了,可是应用还远远赶不上美国。这方面我的学生李国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问:“您一直都在强调要做自己的计算机,为了记住您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龙芯一号芯片的每一层上都刻有‘夏50’作为纪念,您是怎么看待中国要拥有自主设计的芯片的?”

夏培肃:1998年香山科学会议,由周毓麟院士、金怡濂院士和我三个人主持,我还作了主题报告。他们两人分别讲述了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和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内容,李国杰院士讲了计算机的一些新发展,会议还讲了国外的发展趋势情况,以及美国政府如何安排他们的高性能计算机,等等。开会之前,我做了很多调查工作,开会之后,我又专门就一些内容做了好几次学术报告,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的展望与发展。当时,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芯片,不管做什么都得用国外的芯片。会后,我和金怡濂院士向中央提交了一个报告,希望发展中国的芯片,做自己的芯片,不然我们将永远受制于人。后来胡伟武这些年轻人通过努力,终于做出了中国第一枚高性能CPU——龙芯一号,我感到非常欣慰。

问:“您从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初期就开始培养人才,现在,您的很多学生又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您是怎么看待人才教育的?”

夏培肃:我从196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学生是有责任的”,“每一个人都是下一代人的人梯,合格的人梯一定要有攀登科学高峰的愿望和决心”。我的学生们能力都很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我非常高兴。我想的很多事情他们都给实现了,我没有实现的理想他们也实现了,年轻人大有可为。

结束了对夏先生的专访,我们掩卷而思,CCF 将首届终身成就奖颁发给这位杰出的先驱,就是对夏先生最好的肯定,我们衷心地祝愿夏先生健康长寿。■

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49420-669930.html 

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