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U 酸甜苦辣 - 在路上

作者:@小土刀,CMU 研究生在读,16 年 5 月毕业回国。

导读:本文是作者在 CMU 学习生活一年的感悟。

像音符一样苏醒,整片天空做背景,背起行囊的这个剪影,旅程孤独而坚定。


写在前面

大梦初醒,睁开眼睛。原本打算把自己的留学生活写成一个系列,无奈零碎时间多,完整时间少,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机会把所见所想写出来,只好做罢。回国后入职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除了各类交接手续和入职准备外,反倒闲了下来。正好,就用这篇文章,告别我的学生时代吧。

开始之前还是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申请学校不同,我是 JIE 项目的第一届学生,第一年在中山大学(广州),第二年在 CMU(匹兹堡),所以所谓的『留学生活』,时间并不算太长。于是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我怕是写不出来,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也仅仅是基于这一年来自己的观察。于是本文的特点是『超级主观、非常局限』,不过我想,对于即将踏上大洋彼岸的同学来说,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的。

上图为在匹兹堡华盛顿山俯瞰城区的风景,围绕城区有两条河,画面主体为蒙隆梅海拉河,在最左边可以看到一个分叉口,在这里俄亥俄河被一分为二,南边为前面提到的蒙隆梅海拉河,北边为奥里格纳河。

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曾经的重工业基地(被称为钢铁城),匹兹堡成为了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共有446座)。城区较小,基本上就是被两河夹住的三角区域,匹兹堡大学和我所在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离城区大约 6 英里(半小时左右车程)。地图上用星星标注的位置是我日常的活动范围(基本都是餐馆)。可能是留学生较多的缘故,整体治安状况较好,晚上也有校车把同学们送回家,就我个人的体验,夜晚走在灯光充足的主干道上,也还是比较安全的。

本文不是手把手生活细节指南,相关信息可以在 CSSA@CMU 的网站上找到。不过我倒是觉得,生活还是要自己怀揣着小小不安慢慢体验比较有意思,自己去观察与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衣食住行

大部分时间里,穿衣搭配都不会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大家穿得都非常不讲究,基本回归到了最原始的功用 - 蔽体御寒。如果刚好还是理工科学生的话,那就可以更随意:短裤拖鞋小背心,吊带露脐超短裙;格子衬衫冲锋衣,秋裤秋衣雪地靴。为数不多的需要应付的就是早晚极大的温差(可能有 20 多度)和凛冽的寒风(等公交车校车的时候)。

简单来说,按照上图所示我的穿着,在户外折腾两三个小时,基本是没啥问题的。最外面那层最好还是防水的,匹兹堡雨雪是家常便饭,除了大雨这里人一般也不咋打伞,套个帽子就行。

四季分明,伤春悲秋,有低沉,也有鼓舞。人生嘛,也正是这样的起起落落。只要能证明自己并不是个没有用的人,无论流多少汗,都已值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只有懂得这意义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命,才能活得快乐。

除了旧金山纽约这类中国人聚居的大城市,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么到这里不出一个月,大概就会觉得『天』塌了。与衣服类似,食物大部分时候也退化到了最基本的功用 - 果腹。美国人民在吃上面的想象力及其有限,课间沙拉三明治,聚餐汉堡薯条啤酒,再加上对糖的挚爱和对奇葩味道组合(比方说咸+酸)的钟情,说到底,还是自己做饭比较靠谱。

一般来货,买菜后打扫战场的场景如上图所示。饮食部分零碎的点比较多,这里就想到哪里是哪里了:

  • 芝士到处都是,如果不习惯的话,会很痛苦
  • 冰冻蔬菜家里还是放一些,可能一周(或者更久)才去一次超市,但是青菜肯定不能放这么多天,如果不想没有蔬菜,就只能吃冰冻的了
  • 肉基本没有新鲜的,都是冰鲜的,同样是因为这边人口较少,超市中食物流动性较低。另外大部分肉都没有什么肉味,尤其是激素满满的速生鸡,吃一段时间就能深刻领会到『味同嚼蜡』
  • 鸡蛋牛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是有机的,问题是关于有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不是所有有机都没有激素),简单来说,挑贵的买就好
  • 除了中国超市有售卖常用的调料外,美国超市基本只有醋盐糖和各种香料
  • 学会用烤箱能节省很多时间,但味道很多时候不太能够指望,一是因为租的房子里的烤箱大多比较旧,二是食材本身新鲜程度有限,往往就是吃个调味料了
  • 海鲜倒是比较便宜,不过因为基本都是冰冻的,所以基本上也就告别『鲜』了
  • 效率最高的烹饪方式大概是东北乱炖,做一次可以吃好几天,煮个饭热热菜拌着就是一顿了,非常省事儿
  • 便宜的厨具一般质量堪忧,洗洁精也经常搓不出泡泡
  • 基本不要相信谷歌地图上的评分
  • 不吃辣的话,基本中餐馆就不用怎么去了
  • 外卖分量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女生可以吃两顿

美国这边的肉(尤其是猪肉)大多带有奇怪的腥臭味(至少我家附近的超市里卖的是这样),区别就是贵的味道小一些,突出表现就是要么需要做之前焯一下,要么就煮的时候需要滤出血渣血沫(不然味道不好)。抛开这个不说,切肉的时候,不同的纹理,不同的肥瘦,不同的切法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总体来说,还是里脊部分(或者其他同等位置)的肉无论纹理还是口感最好(排骨不在比较之列,带骨头现在比较少吃了)。不过因为纹理结构比较深,最好提前腌制一下,这样更入味。

基础好的肉,口感衰减得比较慢,估计是因为内在结构更加紧密一些;基础差的肉,很快就散架了(可以想象肉松都是什么肉做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定要做一块肉,那么要好好锻炼,成为有嚼劲紧实的肌肉,不要做松松垮垮的肥肉(但是五花肉也很好吃,纠结)。

披萨,大部分都是垃圾。不过正是有了『大部分』的垃圾,更凸现出『小部分』精品的不易,我个人比较喜欢吃新式的皮薄边脆肉多酱浓分量适中的,当然也尝过传统的美式和意式。美式的特别不讲究,呼啦啦饼一摊芝士一撒就完事儿;意式的用料讲究,无奈火腿和酱料都颇不和我口味。

汉堡还就真的是『大饼夹一切』。考虑到美国人在汉堡上面想象力匮乏,这里的一切大概只包括猪牛羊鱼肉和生菜番茄洋葱酸黄瓜以及各式芝士。外层的面包套路不多,蔬菜部分也就是随便塞一点,唯一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中间的肉了,然而这个有意思基本上也仅仅局限于三个套路。要么是用薄的汉堡肉(也就是类似国内我们吃到的)简单粗暴数量堆叠(单层双层三层,估计很快要有四层),要么是一整块大的然后可以弄成中间五分熟的样子,要么是切得很薄的肉片(不是之前的汉堡肉)煎一下塞进去。

于是

最悲伤的事情恐怕就是东西明明不好吃还吃胖了,然而很多时候悲伤真的是会逆流成河的。

一般来说,租房有三种选择:公寓、工作室和房子。公寓有新有旧,工作室通风是比较大的问题,房子基本上只有旧的。我个人还是推荐住比较新的公寓,至少水电煤气暖气基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或者直接给物业交钱即可),在家里走动也不会有嘎吱嘎吱的声音。不过地板和墙都比较薄,走路重一点楼下也是咚咚响。隔音也比较差,即使在房间里,如果动静稍微大一点,基本上外面也是能听见的。

房子的好处在于房间多,可以一帮同学住在一起,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环境保护问题,尤其如果是几个男生一起住,那么卫生状况很可能几个月后会惨不忍睹。

上图就是我住的公寓,这张照片是开学前大家来聚餐时照的(一旦开学基本就没有机会了),可以看到灯光是昏暗的,家具是基本没有的。面积一般来说倒是不小,如果好好布置的话还是能够比较温馨的。一般来说去宜家买个床架床垫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如果像我一样住客厅,地面铺了地毯的话,完全可以买个大一点的帐篷,铺上睡袋,既便宜又方便灵活,钻进帐篷也有了私人空间,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的。

可能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一起租房子住是全新的体验,要仔细选择合适的室友,约定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牵扯到钱的问题,最好还是有一个公共记账本,每一笔支出都记录在案,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life1

生活中也需要多多互帮互助,比方说理发。虽然室友每次都可以给我完全不在计划内的新发型,从寸头到光头再到莫西干全都试了个遍,但是现在想想也还是蛮有趣的。轰轰烈烈的生活固然刺激,但更多时候,反而是这些一点一点的小事组成了最难忘的记忆。

匹兹堡的公共交通还算不错,西雅图和旧金山基本上没车是寸步难行的,如果要同学一起自驾游,租车是比较经济实惠且方便的选择。如果国内有驾照的话,租车公司大部分是承认的,记得买上车险即可。

比方说我身后这辆七座道奇,租两天的价格大概是 300 刀(包一箱油),七个人平摊的话,每天大概 20 刀左右,还是很实惠的。美国开车需要注意一些和国内开车的规则不同,比方说没有摄像头,超速不被警察叔叔抓住就没事;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般有 Stop Sign,需要停下来根据先来后到的顺序通过路口;有些车道需要车上有两个人以上才能走(Car Pool),诸如此类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要守规矩,第一次可能因为无知者无罪的原则减免处罚,但如若再犯就比较麻烦了。再一个由于大家的车速都比较快,所以切忌疲劳驾驶,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就是大事。

我个人比较喜欢走路上下学,虽然慢了点(大概半个小时),但是时间是可控的。如果坐公交车的话,一般需要下载手机应用来看车来了没有,万一错过或者应用数据不准的话,工作日等 15-20 分钟,周末是 30-60 分钟。除此之外还有校车可以选择,不过我不太喜欢,我还是喜欢走路。

入乡随俗

大学城太闹腾,歌舞升平好像永无宁日;JRI 太封闭,大门紧闭远离喧嚣好像困在监狱。CMU 好像恰好在这之间找到了平衡,有动有静,严肃活泼。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环境本身不会成为阻碍。离开匹兹堡城区,基本上见不到太高的楼、太宽的路、太热闹的街道,环境小了,个体就大了。

文化差异

个体大了,每个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大了,也需要更加独立。比方说办理助教的手续,每个步骤都只有自己去找去问去弄清楚:先要去负责人事的办公室完成身份查验和信息录入,然后回学院找老师签字,证明有助教资格,接着需要到国际学生办公室再要一个签名,用来给 Security Office 递交申请,最后才能去政府机关拿号递交资料完成所有的手续。

弄完之后发现,其实这也是挺好的接触社会的过程,阅读各种指南弄清楚步骤,然后跑去走完流程,遇到不懂的一次性问清楚,以后要和机关打交道应该会自如得多。总体来说就是自己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准备好各种需要的材料,整个过程就会比较顺利。

学校的国际文化中心(ICC)提供各种各样适合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小班课程,对融入美国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图是学校南边的公园,音译为『胜利公园』,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名字的。

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中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确实是有种冷暖自知的感觉,因为别人压根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个节日的意识,文化间的隔阂远比想象中的大,语言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反过来想,其实有隔阂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想象中的恐惧压得抬不起头,或许『破罐子破摔』去试一把,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而十月的最后一周,到处都洋溢着万圣节的气氛,路边随处可见的人造蜘蛛网,还有『趴在』墙上桌上的蝙蝠蜘蛛,更加让我觉得格格不入。胆小如我,又怕黑又怕鬼,实在是不适合拿自己的小心脏找刺激。看着大家趴体舞会玩得飞起,我就怀念起和发小一起踢球的日子,和爸妈围着饭桌啃馒头的日子,以及无忧无虑看一整天『闲书』的日子。

入乡随俗这个事儿,也没办法刻意去努力什么的,多走走看看,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即可。太胖或者太瘦都不好,该健身健身,该运动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争取利用规律的生活饮食运动,把精力维持在最佳的状态。

独在异乡为异客,从前不觉得有什么『命运的洪流』,现在也慢慢感受到了。看到势,找到自己的势头,以此为起点,去尝试任何可能有裨益的事情。不要担心会听到『你变了』,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变才是最可怕的,更何况,真正的挚友,永远都能看到那些不曾改变的闪光。

离开家的日子逼迫着我把从前分散在各处的能量汇聚在一起,没想到发生了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我终于明白了要如何去学习思考,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交流沟通,如何去传播分享,如何像男子汉一样面对风雨,如何去决定自己未来的路。

校园生活

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校园生活是海外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会看到很多美好,同时也少不了各类丑恶,毕竟投机取巧的人总是会有。抛开这些个体案例不说,来聊聊整体的趋势。简单来说,在 CMU 当学生的体验是『需要很努力才能在繁重的学业中抽出时间真正去思考所学的知识,否则很容易做完作业却学不到东西』,当助教的体验是『借助一直传承递进的教学资源能够真正把精力放在提高作业质量和辅导学生上,而不是年复一年对课程网站和教学资料重复建设』。

上课方式也尽可能多样化,这样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支持下给更多的同学提供学习的机会,对于经典课程,我建议还是不要怕麻烦,哪怕去蹭,也要到教室里感受教授的风采,毕竟能够亲身感受经典教材的作者本人的魅力,还是非常值得的;大部分课程也会有每节课的录像,方便自学和复习;还有一种形式类似于『现场直播』,老师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同学可以实时看到画面,也可以直接说话提问;最后一种是纯粹的线上课程,淡化老师的作用,利用完善的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和统一的在线评测来监督检测学习效果。

上图为我所在的 ECE 学院楼。

学习苦、找工作苦,甚至独立生活本身就是辛苦的。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最好的做法就是多读多写多学多思考。人类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也在引导着人类进步的方向,跟不上时代的注定要淘汰,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人际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天南海北不同背景的同学教授聚在一起,如何沟通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必修课。

成为几乎完全独立个体之后,不同人的棱角也慢慢突出,继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直以来我是比较抽离的,不喜欢报团凑一起,不喜欢时时事事都瞻前顾后,不喜欢『乖孩子』的生活。但大多数事情都讲求一个『度』,过犹不及,倒是觉得经过一年的调整,终于在两端找到了合适的平衡,虽然距离黄金分割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至少在往好的方向努力。

更重要的是,慢慢能够建立起一个明确的边界,什么事该过问,什么人该关心。且不说边界是否合适,但首先得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再慢慢调整。更加尊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弃所谓的『社交』,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没有谁有义务一直陪着谁。

其他需要注意的事儿:

  • 学会写邮件
  • 学会以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人沟通,同学、朋友、老师、工作人员等等,都有各种不同的方式
  • 维持自己独立的边界,闭门造车不是独立,是笨
  • 处理事务时多替别人考虑,找到双赢的方法
  • 遇到矛盾时不要太过顾及面子,面子真心不值钱,放下那些所谓的『尊严』吧
  • 学会真正的合作,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
  • 和不同年龄,职业,专业,层次的人交朋友
  • 可以报团,需要在愿意付出的基础上,明白自己要什么,不因为随大流而降低效率,敢于对不合理的请求说不
  • 不要总是躲在别人后面,勇敢站出来展示自己,不给自己设限
  • 以更成熟的姿态来恋爱,首先得是独立个体,再去找契合,整天粘在一起,会错过更大的世界
  • 讲义气,诚实守时守信,不贪小便宜,没必要太过计较
  • 广结善缘,不做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上图是受校长邀请,我们班同学去校长家做客的留念。

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其实也没有多少要带回去的东西,因为一直都是以『游子』的心态在过日子,大件的东西不买,可能用到=不用,带不走的直接送人,轻轻来轻轻走。年年毕业季,年年卖闲置,我觉得为了几块钱几十块钱劳神费力真不值得,还不如以交朋友的心态直接送给有缘人。

所以总结起来,人际关系也很简单,看一次《楚留香传奇》就差不多了。

沟通交流

前面提到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就是沟通交流的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如何打开话题是挺不容易的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禁忌,如何做到有礼貌的同时还不至于太客套,并不简单。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带着厚脸皮和善意,放松顺其自然,有的时候就是得硬着头皮上,在沟通这件事儿上,『敢』很多时候比『会』重要。

不禁想起和 David 教授在珠江边,聊历史,聊生活,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和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和智者聊天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为大家彼此都知道时间宝贵,对话大多是细心观察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干货。一点即通,不会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精力;一针见血,直接把最核心的问题拿出来打磨讨论,用思考来切磋。

后来才意识到,其实缘分原不止于此。

上图是 David 带着我去参加本地聚会的留念。有 CMU 的教务长 Mark,有建立 CMU 机器学习学院的教授的好朋友(一个老不正经的物理学家),有苏格兰歌手,有给花花公子拍摄的摄影师,还有本地 Quantum theatre 的创始人。他们中大部分人七八十年代来到了匹兹堡,都是长辈、老江湖。听着他们聊自己的经历和对不同事情的看法,才深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稚嫩。

最近一直在玩《合金装备 5:幻痛》,整个剧情及世界观的设定和《白鲸记》《一九八四》以及《蝇王》有非常深的联系,跟同学聊起,没有人读过这些书,根本没办法进入游戏理念已经具体通过游戏来表达想法的技术讨论。这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聊得来是非常高的标准,至少需要双方有同等水平的思维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大多数时候,浅层的沟通交流也就足够了。深入交流的门槛还是很高的,除了彼此信任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学识和思辩能力,这些都是一辈子的修行。

郊游旅行

本地郊游

学业是繁重的,压力是巨大的,但是生活还是需要不一样的色彩的。即使抽不出三五天,周末挑个半天一天,同样是很好的放松。

沿着前面提到的『胜利公园』中的溪流边徒步。

去匹兹堡附近的果园摘苹果,啃一口,扔一个。

参与本地华人组织的农场参观活动,和羊驼亲密接触。

这些活动大多数都只需要一二十刀,有些甚至是免费的,所以不妨多多留意各类出游信息,在烦躁的时候,拉着三五好友去散散心。

长途旅行

长途旅行因为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比较多,交通是问题,住宿是问题,甚至看地图都可能成为问题,所以最好还是结伴而行,一是可以分担费用,二是路上可以相互照应。

上图为纽约中央公园中的某棵树。

去纽约来回都是坐大巴,提前买票的话可以省下不少钱。第一次在异国他乡用熟悉的模式去旅行,总体来说还是挺顺利的。一个人出发,一个人归程,中间靠本地同学带着到处跑,经济实惠接地气。唯一比较痛苦的就是动辄七八小时的大巴,真是睡也不是醒也不是。抛开这些细节问题,在车上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想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算是有了多一点点的理解。虽然面临陌生的环境还是会担心害怕,但是也开始学着去面对恐惧。从纽约又回到匹兹堡,从国际大都市回到有些没落的工业城市,非但没有太大的落差,反而熟悉的环境让我更有安全感。大城市让人感觉自己渺小,但正是这种渺小,会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上图为在阿灵顿公墓俯瞰,远处是方尖塔纪念碑。

同样是大巴,去华盛顿是和室友一起的,正好赶上圣诞节,人是不多的,店也是不开门的。行程比较随意,基本上是走到哪儿是哪儿。

上图为尼亚加拉大瀑布,用同学的 GoPro 拍摄。

考试之后毕业之前,终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租车订房集合出发,从匹兹堡一路向北,冒雨在伊利湖边热身,穿过布法罗,抵达位于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回程绕了一点路,在安大略湖边练习了一下打水漂,最终上 90 号高速转 79 号高速回匹兹堡。

一行七人,既热闹又省钱,平均下来,每个人 180 刀都不要(汇率当 7 算也只有 1250 人民币)。自己开车,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方便调整。去奥巴马吃过的鸡翅店(名为 Duff,事实证明他的品味啊,一言难尽),去以经典摇滚 Smoke on the water 为店名的烧烤店(最良心的一顿),当然少不了遍地的美式快餐。

上图为西雅图联合湖(Lake Union)。

匹兹堡让人讨厌的除了半年冬天外,还有就是小地方去哪里都不方便。每次去西岸都要转机,本来直线飞都要六七个小时,转机再一折腾,最后加上时区换算,就是 11 个小时。如果是空客的飞机还好,座位稍微宽敞点,要是不巧碰上了波音的(然而大部分都是),那真是『四肢僵劲不能动』。

因为面试去的西雅图,来去匆匆,除了和妈妈的同学吃了顿饭,就只有在湖边逛逛的时间了。

上图为金门大桥上远望马掌湾(Horseshoe Bay)。

来湾区的目的只有一个 - 朋友。无论是在酒吧里喝得迷迷糊糊,还是意外在朋友圈里发现同桌的他也在旧金山,能凑在一起吃顿饭喝场酒,实乃人生快事。转眼认识已十年,从高中一路追逐到研究生毕业,能一直有目标追逐,也是幸福的事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朋友不只是说说而已,能见面的话,说什么也要努力去见。誓要去,入刀山! 浩气壮,过千万! 豪情无限,男儿傲气,地狱也独来独往返! 存心一闯虎豹穴,今朝去,几时还? 奈何难尽欢千日醉,此刻相对恨晚。 愿与你,尽一杯! 聚与散,记心间! 毋忘情义,长存浩气,日后再相知未晚。

个人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一样,也没有所谓可以『复制』的『成功』,唯一有的,只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路罢了。

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主题,不同人不同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未来规划,很难有特别通用的方法,或者说,这些通用的方法都是废话。话虽如此,但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课程选择,倒也是有章可循的,具体如下:

  • 了解学院的基本要求,项目相关的学分学时要求,在能够毕业这个大前提下进行选择
  • 对于热门课程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不假思索地随大流
  • 非常想要上的课,即使没有选上,也可以通过旁听、蹭课和自学来进行学习
  • 寻找上过对应课程的师兄师姐进行咨询,记得要清晰描述自己的背景、想从这门课得到什么等内容
  • 了解课程设置的基本逻辑,从基础到进阶,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
  • 尽量不在课程上给自己太大压力,最好能兼顾找工作与课程,有的时候可能必须要二选一,选择了就不要回头
  • 无论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学习新知识,都要舍得下力气和苦工,勤勤恳恳就是最大的捷径
  • 上课学到的东西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是面对自己不熟悉且庞大的陌生体系,通过练习来理解所学内容并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的能力更重要
  • 凡事不要自己觉得『有用』才去做,眼里只有找工作,往往会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会因为基础不牢到处碰壁
  • 多跟同学交流,互帮互助,同学是最好的资源,不好好利用非常浪费。

对于学习这个事情,我一直都是主张曲线救国的。探索的过程中总会需要问题,很多时候朝着问题笔直前进并不是最好的做法,所谓『曲线』,指的是绕到问题背后去。一定要弄清楚问题的来源,不仅是来龙去脉,更应该是通过问题本身,来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还有哪些误区和盲点。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但是思维体系是可以逐渐完善的,有了一整套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那么大部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小部分问题就是给自己这套框架升级换代的问题了。

未来规划

这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主题,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然后不断调整。当然有一个大前提:走正路。另外就是找机会多和长辈沟通,发展自己的兴趣,找机会展示自己,并勇于承担责任。

CMU 的 CPDC(学校里帮助学生掌握找工作技能的地方)是很好的资源,从改简历、模拟面试到了解即将到来的招聘会的详情,基本上任何相关的问题都会得到非常专业的解答,建议尽早预约,早点开始规划未来。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一定会听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按照『新参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根据自己的经验去预先做假设,而是仔细去研究过来人的经历,多去找相关的专业人士沟通学习。

其实一开始不懂不了解情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情况的同时也不努力去了解情况,哪里人多就去哪里。在长长的队伍后面跟着其实就是一种逃避,还给自己一种我在努力的感觉。真正的努力不是跟随,而是在偶然中找到必然并且去利用这些必然。

选择困难,问题不在于选择本身,而在于选择之外。是因为选择之外的不如意让人以为选对了一切都会不一样。但是对于真正有本事的人来说,怎么选都无所谓,因为他们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就好像考试,如果知道自己已经得了 90 多分,那么可能就不会对两分一题的选择题太在意,不确定就随便选一个,下次学会了就好了,毕竟 94 还是 96,没多少差别。但是如果知道自己在及格线上挣扎,这种不确定的选择,往往就成为了懊悔的导火线,如果我选对了就及格了,如果我选错了就不及格了,自然选择困难。可是问题的根本不在于选择对错,而在于为什么要在及格线挣扎。

所以面对选择,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选择之外的东西,让选择本身变得没那么重要,很多时候,放轻松随便选,就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不甘心可能是最可怕的一种状态了,让人陷入自逼逼人和自欺欺人的状态中,每天好像被巨兽追赶着拼命向前,但是好像到头来巨兽并不存在,前方也并不存在,正所谓瞎忙才是最浪费时间的。自己欺骗自己,自己纠缠自己,自己不放过自己,才是最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吧。接受现在的一切,然后好好努力就是了。一面苦恼着抱怨着,一面连屁股离开凳子的努力都不想尝试,最后不如意的结果,其实一早已经注定了吧。

以前我觉得打工和创业是有区别的,现在慢慢意识到之前的浅薄了。其实压根儿没这回事儿,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存在打工还是创业,重点在于做事情。想做的事情,有人在做,自己也认同这个方向,那么就一起做;如果没人在做,那就弄到所需的资源,然后自己做,接着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做,就这么简单。

信心是人的视力,把目光放远点,再远一点,真的会影响到当下的选择。当你看得足够远,就知道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通过不懈努力,去塑造想要的未来。

寻找自己

寻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说有一个所谓的『自己』在等着我们去『找到』,而是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真正的『自己』,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Form』这个词,没想到特别合适的中文词汇(也许『形成』或者『塑造』合适?)。回忆过去,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研究生,虽然可能当时感觉不到太多的变化,但是按照历史课本的说法,总有那么一个标志性事件,把一条线段一分为二。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可以看做是发散的自我逐渐汇聚形成新自我的过程,而在这个时间点之后,是把自己重新散开等待下一个自我形成的过程。新的自我是怎么样的,就是『Form』的过程了。找到几个关键的核心,然后创造出新的『原子』和『分子』,最后形成全新的自己。不破不立,长肌肉是这样,成长同样也是这样。
既然如此,就不要害怕未知,不要害怕迷茫,每次都选择正确的事做很难,不如直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压根不需要选择了),坚持,直到它成为正确的事情。

It is no goal that I pursue, but an experiment.

解释一下,对于目标来说,去追逐,意味着很多事情是冲着成功去做;而对于试验来说,更多是期待失败而去做。以目标的心态去做事情,成功开心,失败不开心;以试验的心态去做事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算是验证了想法,都是下一次做得更好的基石。这样去想,往往能放下很多没太多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反而更容易超水平发挥。很多人在真正达成目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快乐,因为所谓的『快乐』本身就是虚幻的,即所谓 Phantom Happiness。

真正的有序是不存在的,在随机生存的世界里,只有两个东西是重要的,一个是位置,一个是方向。弄清楚自己在哪里已经不容易,找到要走的方向更难。不过我倒是有一个小技巧,简单粗暴但是大多情况下都有用:

  • 大家都在做类似的事情时,要想想自己能做什么不一样的事情,还能比大家得到更好的结果
  • 可能一开始能力不够,没办法弯道超车曲线救国。可是这种差异化思维一旦形成,你就会发现,即使是别人眼中的绝路,在你这儿,都可能还有转机
  •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遇,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才能成为一个我,而不是我们中的一个。

不要感动自己,要找到自己。

写在最后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在,就是归来。

上图是在校最后一天粉刷学校的栅栏(fence),算是在校园里强势插入了网站广告。在此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帮助我的所有人。

留下你的评论